发布时间:2024-07-09编辑人:qing
2024年6月1日,由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与法律研究中心三方共同主办的2024“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论坛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法律应对”为主题,坚持数字经济发展与规范并重,突出高端、前沿、权威,着重政策阐释和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展望,旨在为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及数字经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论坛发布了“2024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十个重大影响力事件。现场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现场生成新闻通稿和会议总结稿,展示了AI技术在文字生成方面的强大能力,邀请来自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群团组织、政府部门和经济界、科技界、法律界及产业界等15位嘉宾作主旨演讲及主题发言。
经发言嘉宾同意,论坛主办方将陆续刊发嘉宾发言,供大家学习交流。
以高效能治理促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方 新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科技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
尊敬的彭会长、甘会长、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中国科学院科技与法律研究中心祝贺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与会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为本次论坛成功举办作出贡献的合作伙伴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论坛以人工智能发展与法律应对为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提出发展人工智能将为我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总书记的论述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突飞猛进式的蓬勃发展,技术突破层出不穷,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其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刻,将带动生产力和生产效率革命式的升级换代,引发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各领域颠覆性的变革。在此轮浪潮中,中国是参与者也是引领者,成为少数有能力与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同台竞争”的国家之一。根据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目前世界上人工智能专利的61%来自中国,但是我国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方面还有待加强,以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为例,全球领先的专利申请机构,包括IBM、谷歌、微软、三星电子、英特尔等,中国科技企业在这一领域的专利布局还相对薄弱。在斯坦福大学统计的顶级人工智能模型中,美国有61个,中国仅有15个。我国对人工智能的投入也明显低于美国。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引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领域的快速变革,而且推动了多学科、跨学科的科技发展,催生了AI for Science的科研范式。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实现蛋白质结构预测,通过数千种已知蛋白训练神经网络,可以准确的预测输入聚合物的序列、残积修饰和配置的结构。
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并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产品和服务不断衍生。如今人工智能在无人驾驶、无人零售、智能家居、辅助医疗等方面都表现出显著的优势。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更是一次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它正在渗透并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将成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领性力量。近年来在政府部门和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超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300家,从基础支撑、核心技术到行业应有的产业链条正在形成,不断促进企业突破既有生产边界,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或向下游拓展,推动中端设备产品及服务的智能化面向未来,人工智能技术还将面临不断的迭代、革新,同时也将更广泛、更深入的渗透到产业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
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取得突破,在技术赋能的同时,先进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也逐步显现,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治理问题,频繁导致纠纷和诉讼。例如人工智能通过收集和分析海量数据,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数据泄露、商业秘密泄露、肖像权侵权、著作权侵权、算法边界等一系列的问题。人工智能相关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引起立法部门的广泛重视,欧美国家先后出台法律,2018年5月25日欧盟出台《通用数据保护条例》,2022年10月4日,美国发布《人工智能权力法案蓝图》,2024年3月13日,欧洲议会通过了欧盟《人工智能法案》,5月25日,美国参议院发布了第一部《人工智能发展政策路线图》。我国近年来也出台了多部关于人工智能和网络数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指导意见,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许多法律问题,尚未达成共识,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法规散见于各部门法中,尚未形成系统完备的人工智能立法。这里就完善我国人工智能治理的相关法律政策框架,以促进和保障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提几点建议:
一、统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风险防范,实现发展与有效规制的协调。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是大势所趋,其可能带来的风险与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完善治理体系,不是要限制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是要促进其健康发展。我们应该站在人民的立场,审慎考虑相关法律框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要引导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遵循人类共同价值观,倡导智能向善和负责任的行为,促进人机和谐友好;要创造有利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开发、应用的政策环境;要建立合理披露机制和审计评估机制;要明确人工智能系统的安全责任和问责机制,可追溯责任主体并补救。要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开放包容的国际人工智能治理规则。
二、大力支持和鼓励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投资与发展。在这一领域,我们的短板,集中表现为基础理论和原创算法研究比较薄弱,高端器件研发能力明显偏弱,缺乏有影响的人工智能开元开放平台和相应的高端人才。迫切需要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激励产学研用等各方主体的投入和参与,尽快将这一领域的科技、教育、人才、产业、应用统筹考虑,推进发展。
三、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源头治理,促进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一方面,应当制定和完善国内标准,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和完善人工智能相关标准准则,包括技术标准、应用标准、安全标准等;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鼓励国内企业、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人工智能标准的制定工作,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四、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全流程监管,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通过制定监管流程和实施方案,明确人工智能数据收集、数据处理、信息存储等方面的具体规则,明确各种人工智能应用和监管部门和责任人,实现人工智能应用的全流程监管。
五、加强国际交流,为人工智能的国际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人工智能规则的制定应当确立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全球共创模式,推动各国在人工智能治理中形成广泛共识,完善人工智能全球法律体系构建,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
六、结合人工智能应用实际制定差异化的规则体系。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赋能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在不同领域面临的困难引发的问题存在差异化,难以通过一般性规则简单套用,需要充分发挥各领域主管部门、市场力量、科研人员的作用,协同推进细分领域的人工智能法律规则框架。
总之,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产业迅猛发展,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这些决定了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政策和治理体系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还是建议要适时出台并不断调整完善,努力为各类主体提供更明确、稳定的规则导向,以高效能治理促进人工智能的高质量发展。
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方新在2024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论坛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