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支持

扫一扫关注

微信公众号

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全国青年法学家公开课”第十三讲成功举办 叶姗主讲

发布时间:2025-08-15编辑人:qing


8月13日,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全国青年法学家公开课”系列公益讲座活动第十三讲在北京市海勤律师事务所成功举办。公开课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由北大法宝学堂、北京市海勤律师事务所面向公众全网直播。

活动现场

第十三讲特别邀请了叶姗教授主讲。叶姗教授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荣获第十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第三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学术成果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一等奖,兼任北京市政府立法工作法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AMI)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微信图片_2025-08-14_083828_104.jpg

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法治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于文豪


北大法宝学堂总监  王登峰

在致辞环节,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法治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于文豪教授对叶姗教授莅临主讲表示欢迎和感谢,指出全国青年法学家公开课是本基金会自2023年7月起持续打造的系列公益讲座,旨在依托中国法学会的平台优势,紧密结合法治实践和社会需求,聚焦法律前沿课题,推动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深度融合,服务法治中国建设。自开讲以来,公开课相关内容得到中国法学、东方法学、财经法学、中国法律评论、法治网、民主与法制网等多家媒体推广支持。北大法宝学堂总监王登峰在致辞中指出,北大法宝学堂始终以助力法治人才培养、传播优质法学内容为宗旨,通过全国青年法学家公开课这一开放共享的平台,期待各方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扩大法学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促进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的双向赋能。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  叶姗

叶姗教授以“应税事实认定融贯论的制度展开”为主题,从理论建构、制度发展、实践案例等方面作了系统阐述,力求将抽象的税法理论与鲜活的实务问题紧密结合。首先阐述了为何要提出应税事实认定融贯论及其核心内涵,着重指出应税事实作为税法规范中的抽象纳税义务成为纳税主体应予履行的具体纳税义务的依据,不仅仅是纯粹的客观存在,而是经由税收征纳主体的主观意志建构的;重点论述在抽象事实模型指引下,应税事实认定取决于纳税人可否准确复述事实及其构造的事实能否取信于税务部门。其次是结合《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增值税法》及《增值税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中的个别重点条款,提出了若以是否“融贯”作为标准来衡量税收制定法的立法质量,将有助于改进税法规范的设计。最后是基于应税事实融贯论的框架,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出入罪”、民商事交易安排中的涉税考量等较具争议的实践案例进行了解析。

2.jpg

北京市海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郭永满

北京市海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永满律师结合多年刑事辩护经验,从“事实如何成立”这一核心问题切入与谈,与叶教授的“应税事实认定融贯论”产生共鸣。他指出,无论是在税收还是刑事领域,“事实”并非天然存在,而是需要在制度规则的框架内被准确讲述、逻辑复述并获得法律认可。当事人或纳税人即便讲述的内容真实,如果与法律规定、证据体系缺乏结构性契合,也可能被“不予采信”。郭律师认为,制度的善意不仅在于事后裁判中的权利保护,更在于事前提供清晰指引,让当事人明确“该如何讲”以及“讲到哪一层”,确保事实表达能够嵌入法律逻辑之中。这种制度与事实表达的融贯性,不仅提升了法律认定的精准性与可预期性,也让司法与征纳过程更具透明度与公平性,从而实现法律规则对现实的有效回应。

wechat_2025-08-16_093706_406.jpg

互动问答环节,线下与线上观众围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与逃税罪的界限、跨境电商平台涉税信息报送义务、刑事诉讼中税务机关涉税认定结论的证据属性等问题向叶姗教授提问。叶教授结合税法基础理论和本次讲座的内容,简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有助于厘清相关的争议。

3.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审

《环球法律评论》编辑部主任  姚佳

本期公开课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审、《环球法律评论》编辑部主任姚佳教授主持。

4.jpg

讲座后,于文豪为主讲嘉宾叶姗、与谈嘉宾郭永满、主持嘉宾姚佳颁发纪念证书。

“全国青年法学家公开课”系列公益讲座由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主办,北大法宝学堂承办。第十三讲由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志同法治基金、北京市海勤律师事务所支持。本期公开课线下观众20余人,北大法宝学堂、北京市海勤律师事务所同步全网直播,线上近万人同时收看学习。

5.jpg

全国青年法学家公开课,大咖云集,一展风采,为你而来,给你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