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支持

扫一扫关注

微信公众号

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全国青年法学家公开课”第十五讲成功举办 陈璇主讲

发布时间:2025-10-28编辑人:qing


10月23日,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全国青年法学家公开课”系列公益讲座活动第十五讲在北京市海勤律师事务所成功举办。公开课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由北大法宝学堂、北京市海勤律师事务所面向公众全网直播。

微信图片_20251027134958_74_66.jpg

活动现场

第十五讲特别邀请了陈璇教授主讲。陈老师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刑法教研室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国际刑法学分会常务理事。陈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归责原理、紧急权的理论体系与司法适用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学术译文20余篇,出版著作《刑法归责原理的规范化展开》等多本。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18届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第十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全国刑法学优秀学术著作奖、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标兵等教学和科研奖励。

微信图片_20251023165718_69_169.jpg

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副秘书长兼合作发展部主任  马亮

微信图片_20251023165722_72_169.jpg

北大法宝学堂总监  王登峰

在致辞环节,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马亮副秘书长受本基金会张所菲理事长委托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陈璇教授莅临主讲表示欢迎,向北大法宝学堂、北京市海勤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支持致以感谢,指出“全国青年法学家公开课”持续聚焦法学前沿与实践焦点问题,推动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本基金会将继续深化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北大法宝学堂王登峰总监在致辞中指出,“全国青年法学家公开课”作为法治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持续聚焦前沿议题、汇聚青年学者力量,推动高质量法学内容走向更大受众。北大法宝学堂坚持开放共享、融合传播,通过多元平台扩大优质法学资源的社会影响力,助力法治人才培养与理论实践同频共进。

微信图片_20251027135039_75_66.jpg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刑法教研室主任  陈璇

陈璇教授围绕“渎职犯罪中的结果归责”作专题报告,立足近年课题研究与在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检察厅挂职实践,针对渎职案件中结果归责判断的裁判难点,提出兼具规范性与可操作性的分析路径。一是明确渎职犯罪的独特保护对象与评价重心。陈教授指出,渎职之所以独立成罪,在于保护“职务行为公正性”这一中间层法益;据此应将审查重心由“结果中心”适度前移至“行为中心”,在进入因果与归责之前,先就注意义务的来源、内容与“严重不负责任”的强度作实质判断,并将资源保障、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缺陷视为降低可归责性的因素。二是反思传统“相当因果关系/预见可能性”标准的局限。预见可能性的判断具有不可避免的随意性,在许多争议案件中关键问题不在于预见可能性,而在于风险分配;因此应辅以“替代行为—结果避免可能性”检验、“缓和结果归责”与“多因一果”分析。三是引入“注意规范保护目的”作为归责限缩标准。仅当损害后果属于相应义务规范意在防止的风险类型,方可归责于该渎职行为。据此,陈教授以社区矫正期间因脱管而发生严重暴力犯罪、调水调沙期间违反禁航令发生船舶倾覆等典型案例,展示注意规范保护目的的具体识别标准。四是面向实务的裁判方法提出了建议:先衡量义务重要性、违背频次与可谅解因素,再以替代行为与缓和归责工具检验可归责联系,最后以规范保护目的划定边界,并提倡在裁判说理中完整展示上述步骤,提升判决的可预期性与可接受性。

微信图片_20251027091656_94_169.jpg

北京市海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艾阳

北京市海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艾阳律师从检察与辩护“双重视角”出发,结合多年办案经验对渎职犯罪的实务难题提出几点思考:其一,渎职案件数量相对不多但办理难度高,侦查取证与裁判论证均更为艰巨;其二,监察体制改革后出现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在渎职责类案件上的管辖交叉与衔接摩擦,影响侦查节奏与辩护介入;其三,实践中“由事到人、以果找因”的追责路径易扩大涉案范围、衍生多罪并发,且在监督调查阶段律师难以及时介入,增加程序与权利保障的压力;其四,在构成要件认定上,围绕“是否属公务”“过失—结果—因果关系”的多因并存、责任分散等问题分歧明显。艾阳律师认为,陈教授关于“结果前移到行为”“预见可能性限缩”“注意规范保护目的”的方法,为规范归责边界、提升说理可预期性提供了可操作的框架;期待在司法解释与业务规范层面对因果评估、主体范围、办案流程进一步细化,为侦查、起诉与辩护提供更明确的规则坐标。

ScreenShot_2025-10-28_095209_742.jpg

互动问答环节,线下观众围绕“规范保护目的”与保证人规则的取舍、社区矫正情境下的可归责性与“避免可能性/风险升高”理论、集体研究决策中的责任分担,以及“恶劣社会影响”的界定提问。陈璇教授回应指出:渎职评价应适度由结果前移至行为本身,结果归责标准较传统结果犯可适度宽缓;以“规范保护目的”限缩归责范围,缓和的结果归属与风险升高理论在个案中可能趋同;对“恶劣社会影响”应当区分单纯舆情与现实秩序遭受的损害,避免把舆情本身当成构成要件结果。

微信图片_20251027135635_76_66.jpg

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  王华伟

本期公开课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王华伟主持。

微信图片_20251023165710_64_169.jpg

讲座后,马亮副秘书长为主讲嘉宾陈璇、与谈嘉宾艾阳、主持嘉宾王华伟颁发纪念证书。

“全国青年法学家公开课”系列公益讲座由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主办,北大法宝学堂承办。第十五讲由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志同法治基金、北京市海勤律师事务所支持。本期公开课线下观众20余人,北大法宝学堂、北京市海勤律师事务所同步全网直播,线上近万人同时收看学习。

微信图片_20251027091813_95_169.jpg

全国青年法学家公开课,大咖云集,一展风采,为你而来,给你所需。